公司新闻

新中国重机工业的基石——北方重工的创新基因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25-09-11

在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里,一块锈迹斑驳的钢板刻着“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1949年10月31日,沈阳重型机器厂”——这是一段历史的起点,也是一个时代的宣言。

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一组志愿军官兵挖战壕的群雕塑像映入眼帘,官兵们手中挥舞的军镐正是沈阳重型机器厂生产的。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老一辈军工人创下了“19天生产10万把军镐”的纪录。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北方重工的前身——沈阳重型机器厂(以下简称沈重)“马粪遍地,一片狼藉”。就在这片积雪覆盖的废墟上,工人们积极响应“让工厂冒起烟来”的号召,仅用8个月时间就修复了炼钢平炉。

工业重生

第一炉钢水与10万把军镐

1949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沈重炼钢车间二号平炉就炼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飞溅的钢花映照着炉前一张张喜悦的笑脸,工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一炉钢水,象征着新中国工业的重生,宣告了新中国自主发展重工业时代的到来。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在前线广泛开展“坑道战”。当时正值深冬,皑皑白雪覆盖坚硬土石,志愿军官兵修筑坑道,急需一大批军镐。沈重毅然受领了制造10万把军镐的艰巨任务。工厂发动工人捡拾废弃钢铁集中炼钢,老百姓纷纷捐出家中废旧钢材支援工厂。炼钢车间副主任祁宝仁带领工人们研究出“叠芯串铸”新工艺:采取一个砂箱叠放多层砂模的方式,像“糖葫芦串”似的一次浇铸若干个小型铸钢块。工人们昼夜奋战在生产一线,仅用19天便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10万把军镐如期交付前线部队。这批军镐为志愿军构筑总长数千公里的坑道工事提供了重要工具。

自主创新

新中国第一台重型机械的诞生

1952年,沈重决定独立制造国产重型机械。技术员王铮安根据遗留下来的图纸、资料,提出了试制五吨蒸汽锤的想法,并负责产品设计。12月16日,高9.5米、重150吨,公称压力为5吨的蒸汽锤试制成功。这台蒸汽锤是新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重型机器,开创了历史,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五吨蒸汽锤的试制成功,解决了国家不能锻大型部件的困难,为大规模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沈阳日报》的头版刊登了沈重职工给毛主席的报捷信。

随后的岁月里,沈重不断创新:1953年,设计制造成功国产首台标准型弹簧式圆锥破碎机和20MN油压机;按照外国图纸试制成功国产首台湿式格子型球磨机。1955年,为上海汽轮机厂锻成1200kW叶轮;1956年,用“胎模锻造法”为武汉长江大桥制成桥墩支座;为沈阳变压器厂制成国产首台20MN多层液压机;为大连造船厂锻成6-8拐大型船用曲轴……

突破封锁

从轮箍轧机到万吨挤压机

沈重临危受命,于1962年为马鞍山钢铁公司车轮轮箍厂设计制造出国产第一套火车车轮、轮箍轧机及附属设备。这套设备解决了中国铁路面临的困境,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优秀工程奖。

与此同时,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发展国防事业,自行研制九套大型成套设备。九套设备之一的12500吨卧式挤压机是发展航空工业,用于制造飞机、导弹的翼梁、壁板、型材、鼻锥的锻压和挤压的大型设备。这项任务落在了沈重身上。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有12500吨卧式挤压机,国内既缺乏有设计经验的人才,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可供借鉴。时年36岁的王铮安担任总设计师,仅用10天就拿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案,且一次性获得通过。这台设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万吨水压机的国家。

沈重制造的这些设备,不仅是一台台机器,更是一个个宣言,见证了中国自主发展的坚实步伐,也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和制造大国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