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奋战19天 十万军镐送前线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十万军镐”展区,有一组群雕塑像生动还原了七十多年前志愿军手握军镐挖战壕的场景,群雕塑像旁还展出了当年的军镐实物,那斑驳的锈迹仿若岁月镌刻的印记,向每一个观众静静述说着“十万军镐”的故事。
1950年,沈阳重型机器厂接到上级命令,在两个月内赶制出十万把军镐,用于抗美援朝前线挖掘战壕。工厂全体员工克服不利条件,采用“叠芯串铸”的方法,依靠人海战术,仅在19天内完成任务。
沈阳重型机器厂原总工程师祝德义曾于2012年这样回忆:
“1949年10月底,我们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钢水,1950年的秋天,机械局下令,找我去开会。局长在会上宣布命令,要求我们两个月之内造十万把军镐送上前线。这么重的任务可是不得了,我赶紧回厂向厂长汇报并在全厂开展总动员。那时候工厂元气还没有恢复,一下子接受这么艰巨的任务,我们又高兴又担心。军镐是军工任务,技术条件很苛刻,一共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马虎,军镐既要结实好用,还要方便携带,每个军镐重量误差不能超过二两。”
“造军镐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无米下锅’。我们厂有能力炼钢,这在当时是优势,没有原材料就发动全厂职工捡拾废钢铁自己炼钢,多亏那台1.5吨的小电炉,一道道难题被克服。镐头成型还不算大功告成,要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打磨毛刺,镐头碾尖、磨扁、开刃、淬火等一道道工序还要接着完成。”
“为了配合造军镐,工厂特意安装了一批砂轮机,突击打磨镐头。按照图纸要求,一头尖,一头扁,两头淬火,增加硬度,确保战场修筑工事攻无不克。军镐造完要挨个过秤,重量超过2两的,要打磨下去,直至达标。因为战士要背着镐头行军打仗,太重了要增加负担。经检验每道工序全部合格后,镐头要涂上黑漆,打包装分批运到目的地,抢在志愿军过江前分发到战士手中……”
数以万计的军镐源源不断送到前线,沈阳的军工企业夜以继日为抗美援朝的战士们输送着有力的武器。
在支援前线生产中,五三工厂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1951年产量比上年增长4倍,1952年又增长了一倍。1952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财经经济委员会和全总联合作出决定,经周总理批准,授予五三厂“模范工厂”的光荣称号。朱德总司令为该厂题词——“你们是依靠工人阶级搞好工厂企业的模范”。
前线需要什么,沈阳就生产什么。铁西的沈阳桥梁厂、拖拉机厂、鼓风机厂、饼干厂、东北制药厂等大小工厂,为前线部队生产提供了炮鞍、飞机副油箱、炮车、军镐、炒米机、军用饼干和大批药品。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两年零九个月里,为赢得战争胜利作出积极贡献。